症状依据
1、闪光感:多为视网膜脱离的最早期症状,其本质是玻璃体后脱离时产生的视网膜刺激症状,在视网膜周边1-2个象限出现电弧光样症状,患者常能指出明确的闪光方位。
2、飞蚊症:亦为玻璃体后脱离的症状之一,也可为视网膜血管破裂后血细胞进入玻璃体所致。发生闪光感和飞蚊症不一定有视网膜脱离,但因其常是视网膜脱离的前驱症状,所以必须加以重视,详查眼底,必要时三面镜检查,以免遗漏可能发生的视网膜裂孔或脱离。
3、视野缺损与中心视力下降:当视网膜脱离发生时,在最先脱离区域所对应的方位发生视野缺损,随视网膜脱离范围增加视野缺损增大。最先发生视野缺损对应的视网膜部位常是视网膜裂孔所在部位,这一点在询问病史时很重要。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时,中心视力严重下降。偶有患者由于视网膜脱离发展缓慢,直至中心视力受累后才来就诊,而此时已经是陈旧性视网膜脱离了。
诊断方法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脱离(exudative retinal detachment or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出现在某些疾病的过程中,但不合并裂孔。常见于视网膜血管或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时。渗出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可继发于炎症性疾病、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肿瘤及出血。视网膜下液体移动是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特点,视网膜下液体的流动方向和重力方向一致。例如坐位时,下方的视网膜脱离;仰卧时视网膜下液流向眼后部。脱离部的视网膜表面光滑是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另一特点。病程长时也很少发生视网膜表面的皱缩和固定皱襞。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冷凝、激光光凝、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有巩膜扣带术或视网膜下液引流术等。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由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穿通性眼外伤后发生的玻璃体内增殖膜牵拉视网膜神经上皮使致与色素上皮分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病程缓慢,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当牵拉达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导致视网膜脱离时,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失。检查可见明确的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牵拉可局限也可广泛,呈垂直或切线方向,在牵拉部位视网膜扁平隆起,血管扭曲变形,视网膜活动度差,多数表面光滑,但也可有视网膜皱褶,一般无视网膜裂孔,可有视网膜下增生及视网膜下沉着物或少量玻璃体积血。有些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由于严重的玻璃体混浊,术前不能看到眼底,应行超声检查。在有些病例,牵拉引起视网膜裂孔,此时的眼底表现包括孔源性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两种形态,称牵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包括巩膜扣带手术、玻璃体切割或联合眼内填充术。
视网膜劈裂:视网膜劈裂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本身的层间裂开。视网膜脱离则是神经视网膜与色素上皮之间的分离。获得性视网膜劈裂发病位于邻近内核层的外丛状层,经常在年长者视网膜周边部囊样变性基础上发病,故又称为老年性视网膜劈裂症或变性视网膜劈裂症。先天性视网膜裂劈的病变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劈裂可同时存在视网膜脱离。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的早期病变,常位于眼底颞侧周边部,在进行期以前常无症状出现。在劈裂的进行期,玻璃体内见到球形隆起的突出面,即劈裂的内层,呈现一边界划限的,较透明固定的隆起,其部位与形态并不因患者头位或眼球转动而移位。视网膜劈裂的内层透明,视网膜血管常位于其上,可见雪片样白点。视网膜劈裂的外层,在未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分离时,很难辩识。仔细观察,在粉红色的薄弱处,可见大小与形态不一的蜂窝或筛孔样园形或卵园形的孔洞。约25%的病例,在劈裂的内或外层均出现裂孔。内层孔经常位于劈裂最隆起处,外层孔经常单个存在,且较内层孔为大,并可有一卷边,好似视网膜撕裂孔。如只有外层而无内层孔,仅容易发生局限的视网膜脱离。约40%的本症患眼,在劈裂的内、外层上均出现裂孔,容易发展为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脉络膜脱离,原发性者为原因不明的脉络膜自发渗漏所致,继发性者多由于手术、外伤、眼内炎症、葡萄膜肿瘤、视网膜脱离等所致。脉络膜脱离的眼底表现有别于视网膜脱离,多呈棕色或灰色球型隆起,,表面光滑无皱纹,有视网膜血管爬行,边缘清楚,色泽较暗,多为于赤道前。由于受涡静脉限制,脉络膜脱离被分割成数个球型隆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合并脉络膜脱离,称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此时眼压很低,葡萄膜反应重,预后不好。
脉络膜黑色素瘤:呈实性隆起,周围可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根据眼底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超声、CT等检查不难与视网膜脱离鉴别。
|